国家级名老中医吴荣祖扶阳学术传承工作室在贞和中医馆落成揭牌
吴荣祖的祖父吴佩衡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现代经方大家,是云南省四大名医之一。解放前曾创办《国医周刊》,创建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解放后历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著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等著作。吴佩衡先生对附子的见解及运用独具匠心,拯救无数疑难沉疴,深得患者赞誉,故被同道及患者雅赠“吴附子”称号。吴佩衡先生不仅是中医大家,也是云南省中医教育之先驱,他创办的中医学院培养学生无数,听他传道授业者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是中医界“大道天下”的典范。
地址:
云南 - 昆明-人民中路馆
服务热线:0871-65327666
就诊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人民中路198号(武成小学旁)
服务时间:早08:00-晚22:00(周一至周日,节假无休)
公交路线:人民中路可乘2路、54路、56路、61路、69路、189路、237路至“富春街口(人民中路)”站下即达 停车指引:
吴荣祖老师临证数案抑郁证
以说明之: 陈XX,女,48岁,2003年12月18日就诊,一年前因丈夫与父亲一周内突然死亡,又遭遇下岗,造成患者焦虑,惊怕,多次自杀未成。经省精神病院诊断为“抑郁证”,住院西药治疗效不显。 刻诊:忧郁,焦虑,多疑,不与人交往 ,不多讲话,畏寒,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失眠,面发青,背部骨蒸盗汗,腰痛,记忆力下降,小便灼热,舌胖大红嫩,苔少,脉沉细。
方:川附片100g,灸龟板15g,细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生龙牡各15g,灸麻根15g,灸远志10g,白花蛇舌草20g,乌梅5枚,续断30g,益智仁15g,甘草6g 五付 2003年12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诸症皆减,守前方再进。此后数年均守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半年后,情绪明显好转,背部骨蒸感消失,腰不痛,脸色恢复正常,大量减少西药量。恐惧感消失,性格改变,可与人交流,诸症均改善。1年后恢复正常状态,至今5年均未复发。
按:现今公认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所规定的主要症状,其绝大部分属于中医“虚证”范畴,以心、肾二脏亏虚为主,兼有肝郁症状。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调畅全身气机、保证情志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正常和调。而肝的调畅气机、调达情志的功能依赖于肝之清阳的温升,肝阳之根本又在于肾之温水。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解》:“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故遇此心肾阳虚、相火不潜,兼有肝寒郁滞之症,以“阴平阳秘”立法,投之以潜阳封髓丹,引火归源,肾水得温,肝木方升,情志调畅顺达,“精神乃致”,此遣方之深意耐人深思。
2)顽固性失眠
李某某,女,45岁,2007年6月17日初诊。患者严重失眠一年,一年来经多方求治无效,患者神疲乏力,烦躁、心悸、口干,饮水不解渴,曾久服六味地黄汤、酸枣仁汤等方效不显。舌嫩红,苔薄白,脉沉细,寸略旺,两颧红。投以潜阳封髓丹川附片100g,灸龟板15g,细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生龙牡各20g,灸远志10g,益智仁15g,灸甘草10g 五付,6月23日复诊,效大显,由原来通宵难眠改为可入眠4-5小时,心悸、口干均得改善。守此方一月后,诸症息消。第二年因感冒就诊,一直未复发。 按:吴老师曾说:“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失眠者,多由阳不能归于阴为多见。‘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入夜不寐,多乃相火不潜于肾水之中浮起而扰神。神无以守舍,寐之安有哉?”失眠因阴阳失调,心肾不交为主要病机,治法重在引火归源,使其水火既济,自然神安寐安。下元亏虚,肾火妄浮,容易导致心肾不效而失眠。本例因肾阳虚相火浮虚,扰动心神,心肾不交而见心悸、不寐等诸症,故在大剂附子温肾水辅以肉桂等壮君火,复以龙牡龟板等诸潜镇之品交泰水火,细辛、远志等开三焦通道,使相火秘藏,肾水得温,膀胱之水上济君火,心肾相交而诸症悉除。
3)遗精
张某某,男,22岁2007年1月初诊。中医学院学生,一年前开始梦遗,曾自服知柏地黄丸、四逆汤等,效不显,严重时一周梦遗5-6次。刻诊:神疲乏力,面色夹青,畏寒肢冷,易上火。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双尺无力。投以潜阳封髓丹合补肾汤,川附片100g,灸龟板15g,细辛6g,焦柏9g,砂仁10g,肉桂15g,骨碎补15g,炒白术15g,生龙牡各20g,紫石英20g,续断30g,杜仲20g,菟丝子20g,益智仁15g,灸甘草10g 五付。2007年7日重遇患者,言自服此方数周后,诸症消失。按:丹溪曰主封藏者肾,主疏泄者肝,两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动,动则精自走,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也。可见遗精一症,涉及肾之封藏、肝之疏泄、心之守神等,而其间之主导,可分属心失所主和相火妄动两大病机。潜阳封髓丹除了主方抓住阳虚之命火不潜为治疗根本以外,方中肉桂有壮心所主之能,龟板、龙牡等均有重镇安神、交通心肾之功,故投之后使阳气振作而得潜藏,不致躁扰不安,肾水得温、肝木得达、心火得主,故对此遗精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篇:出身中医世家
吴荣祖的祖父吴佩衡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现代经方大家,是云南省四大名医之一。解放前曾创办《国医周刊》,创建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解放后历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著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等著作。吴佩衡先生对附子的见解及运用独具匠心,拯救无数疑难沉疴,深得患者赞誉,故被同道及患者雅赠“吴附子”称号。吴佩衡先生不仅是中医大家,也是云南省中医教育之先驱,他创办的中医学院培养学生无数,听他传道授业者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是中医界“大道天下”的典范。
吴荣祖的父亲吴少衡,字永元,也是一位中医大家。他自幼受传统中国文化教育,深受吴佩衡先生器重,后经初、高中正规学校毕业后,即跟随吴佩衡先生助诊悬壶,为误食中医学的第一代传人。每每当吴佩衡先生因公务离家时,少衡先生即主持门诊诊务,为其业务掌门人。由于随诊研读,并注心中医经典研究,且把握吴氏学术思想特色,故于临床辩证精细,重视扶阳,没起疑难重症而深受患者笃信。其在盘龙区中医院就职期间,患者接踵鱼贯求治,常超时服务,日诊百数。由于积劳成疾,心身疲惫而脑中风早逝,享年五十七岁。
吴荣祖的母亲陈菊仙是一位深受广大患者敬重的中医,早年投身于学校教育。与少衡先生结为伉俪步入吴府后,由于人品及文化底蕴好。悟性高,而深受翁父吴佩衡先生的赏识,于是跟随翁父、夫君习医而每获真传,在吴佩衡先生诊所临证助诊。解放后参加工作,就职于昆明市中医医院内科,为中医副主任医师,其医德医术患者公认、同道尊重。后历任昆明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市民盟盟员,积极参政议政,并多次受到表彰。2009年10月5日仙逝,享年九十三岁。
吴荣祖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药香四溢的家庭里,父辈的影响自然而然植根于心中。他的孩提时代,恰逢新中国诞生,各个行业百废待兴。祖父吴佩衡作为云南省著名中医学家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犹如久旱逢甘露,佩老无比高兴,劲头十足的为中医的发展壮大不辞辛苦,日夜奔忙。但不管怎么繁忙,吴佩衡先生都会抽出宝贵的时间为病人看病。只要祖父来诊室里看病,吴荣祖就特别高兴,他觉得看祖父诊病,帮祖父磨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他也看到来找祖父看病的人很多,有些重症病人初来时奄奄一息,但经过祖父的精心治疗,病情很快就好转了。看到病人康复后发自内心对祖父的感恩戴德,吴荣祖对祖父从事的中医事业有了萌芽憧憬。吴荣祖从小忠厚善良,深得祖父疼爱。他说:“从小祖父就引导我们热爱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鉴赏书画艺术,给我们讲读古典文学,所以我从小就热爱书画、临帖、写生。每每在学校美术课上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我才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人学医,如快刀切豆腐,医人习文,如金库里得到宝葫芦’,这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好的文化功底是学好中医的基础和重要途径。这种文化与中医难分难解的现象说明了中国文化观的普遍渗透和中医学的趋文性特征”。吴荣祖在幼年时期就打下很好的国学功底,这为他后来研究中医学奠定了厚重的基础。吴荣祖读高中时,云南中医学院刚刚正式成立,祖父被任命为院长,而此时吴荣祖的叔叔吴生元、姐姐吴华都已考入昆明医学院。为了中医的传承,他们毕业后又到祖父身边学习中医。但祖父认为中西医文化背景不同、学术视野有别,中西医结合有其难度,先西后中,难以完整把握中医特色,所以祖父希望吴家有一个人直接进入中医学院学习中医,继承传统,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吴荣祖身上。
“在祖父的殷切希望下,我高中的时候就立志从事中医事业。考入云南中医学院后,除感受到作为吴佩衡院长嫡孙的自豪外,更多感到的是肩上的责任。祖父是云南中医学院的创始人,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就不畏艰难险阻,筹办了云南第一所中医药专科学校,率先开创了云南中医教育的先河,是云南中医教育事业的奠基人;祖父是一位为伸张正义可视死如归,敢为人先的爱国志士。1929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布了‘废止旧医案’,祖父拍案而起,作为云南中医界的代表,顶风冒险,赴上海参加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强烈抗议国民党政府取缔中医的反动政策;祖父是一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智者,他学医勤求古训,博采诸家学理之长,尊古而不泥,他十分尊重张仲景‘温扶阳气’的治疗大法,对于阳虚阴寒证,主张必须抓住‘温扶先天心肾阳气’这一关键,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吴氏学术流派;他看病不分高低贵贱,对病人一视同仁,无不精心调治,对贫穷者,除免费为他们看病外,还免费赠药,充分发扬了我国古代医家悬壶济世、扶危解困、仁心仁术的优良传统。祖父是照亮我人生道路的灯塔,他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在中医事业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艰险,我都将义无反顾。”吴荣祖深感任重而道远,默默立下志向。
【吴荣祖老师坐诊为患者解病痛】
第二篇:处江湖之远矢志不渝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吴佩衡先生作为名闻遐迩、誉满杏林的中医泰斗,又是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似乎顺理成章就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而此时,吴荣祖作为“反动学术权威”的嫡孙,不仅再也不能在课后去聆听祖父的口授真传,而且还必须忍受来自各方面的对祖父的污蔑之词,并被迫参与对祖父的批斗,看着白发苍苍的祖父遭受凌辱,他的心在滴血。
由于是“反动学术权威”的嫡孙,吴荣祖毕业后,几经周折,最终被分配到高黎贡山脚下,怒江边的上江卫生所工作。上江属保山的偏远山区,当地流传着这么几句话:“要到上江坝,先把老婆嫁”,“瘴疟之地,有去无回”。从保山到上江有140公里左右的路程,其中有几十公里为毛路,一年中只能在旱季出入交通,雨季只有马帮可以通行,旅途艰辛,被当地人视为不毛之地。但想想祖父一生的艰辛历程,他对前途又充满了希望。祖父出身贫寒家庭,为了学习中医起早贪黑,历尽千辛万苦,已过古稀之年还要面对文化大革命的迫害而忍辱负重,还有比祖父的经历更艰难的事情吗?真正的勇者是骨子里透着刚毅,是精神的飞跃;豁达面对磨难,乐观面对艰辛,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最好良药。吴荣祖释然了,心里的坚冰一旦化解,他不再害怕前方的征途,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当时,上江卫生所里只有他一个中医医生,所以为病人看完病后,他还要负责抓药、算账、收费,此外还必须负责中药材的采购、加工、库存、管理等等。虽然工作比较艰苦,但对他的事业成长却有很大帮助。怒江是一个天然的中药库,也是中医临床的舞台。当时的怒江很穷,人们的生活水平低,防病能力也很弱。疟疾、恙虫病、肠胃道疾病等亚热带疾病肆无忌惮的横行怒江一带,另外,由于当地湿度大,所以风湿病、心脏病患者也比较多,这让吴荣祖有了临床应用的广阔天地。他和当地老乡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深入到崇山峻岭中采药,使他对许多中药材有了深刻认识;亚热带疾病的复杂多样性,丰富了他的临床实践,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吴荣祖医术精湛、平易近人,越来越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乡亲们大病小病都来找他看,杀猪宰羊也都来请他。有一次,一位彝族老人胃绞痛,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只好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来到卫生所,当时病人早已筋疲力尽、痛得浑身是汗、脸色铁青。吴荣祖见状,立即为他诊病。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给患者开了药。为了患者的安全和便于观察病情,吴荣祖亲自为患者熬药,并招呼病人把药吃下,慢慢的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带着感激之情离开了卫生所。从那以后,这位彝族老人只要一到集市赶街,就要带上雉鸡、牛肝菌等山货,还有他自己酿的米酒来卫生所看望吴荣祖,以表他的感激之情。谈到那段岁月的工作和生活,吴荣祖说:“怒江偏僻,有时候觉得很寂寞,但和农民朋友在一起,日子就鲜活起来了。农村人性格开朗、直爽厚道,和他们在一起无忧无虑。”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乡下的岁月在他脑海里仍历历在目。
在怒江的几年里还有一件事让吴荣祖记忆深刻。有个彝族姑娘叫小玛,才十多岁就得了丝虫病,这种病病初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以及出现细索条状的淋巴管炎,局部呈一条红线,从肢体近端向远端延伸,以股部为多见,同时伴有寒颤发热、食欲下降、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本病如能早期彻底治疗,对生命威胁不大,一般可很快恢复健康,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转入慢性期,便难以治愈。后期顽固的乳糜尿、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晚期的象皮肿等都是很难治愈的。该病还会因局部慢性溃疡而招致全身性细菌感染而危及生命。这种病对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群众来说,特别是对一个农村女孩是致命的。自从得了这个病以后,一直性格开朗、爱唱爱跳的小玛变得沉默寡言,并且她的病已逐渐接近晚期,出现了象皮腿样病变。小玛的母亲焦急万分,后来听人介绍吴荣祖医术高明,几经打听才找到卫生所来。吴荣祖仔细分析了小玛的病情,除为她开了内服的中药外,还亲自到山里采药回来,熬制成外敷的中药贴给她贴。可以说,为了治愈小玛的病,吴荣祖经常夜不能寐,穷究该病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一个年青的女孩如果得了这种病就如同被判了死刑,所以治好她的病就是救她的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吴荣祖终于找到了治疗丝虫病的良方。小玛经过治疗后,象皮腿样的病理改变得到了彻底治愈,又能行动自如,恢复了她昔日快乐的生活。“感谢您让我重生,您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是小玛的肺腑之言。小玛的家人视吴荣祖恩重如山,把他当做亲人一样看待。小玛结婚后还带孩子过来看望吴荣祖,要他当小孩的干爹。
短短几年,吴荣祖在怒江偏远山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大量的农村病种实践经验;亚热带病种的实践经验;多民族病种的实践经验。“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我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没有虚度青春年华。”回想起过去,他脸上荡漾着自信与满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吴荣祖用他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段名言。
人生,是一段曲折而坎坷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布满了艰难险阻,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路,你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意志的烈火,勇者能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这也正如常言所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吴荣祖用他的意志和实际行动,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勇敢面对现实,慷慨挥洒的心血和汗水,抒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历程。农村人刚毅、质朴、厚道、乐观的生活态度给吴荣祖进一步树立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医德医风增添了更深的内涵。吴荣祖在逆境中不妄自菲薄,在顺境中不骄傲自大,在他身上体现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操,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敢忘记医者的良知和责任,他始终牢记祖父的教导:“中医事业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要为它做出一点贡献,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甚至于毕生的精力”。
第三篇:居繁华城市心静志远
1976年吴荣祖从上江调回了阔别已久的昆明,被安排到云南省建筑工程局职工医院工作。该医院是一所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他所在的中医科除了承担门诊任务外,配合西医科室对患者进行治疗也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次,医院外科做了一例肺叶切除的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术后患者的伤口愈合不好,出现低热、全身过敏等症状,外科采用了很多方法,病情仍没有得到控制。于是,外科医生求助中医配合治疗。吴荣祖承担了这次治疗任务,他认真的研究了患者的病情,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辨证论治。经过他的治疗,患者病情很快好转,最后痊愈出院。外科医生感激吴荣祖的鼎力相助,佩服他的中医功力,也从心里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那以后,吴荣祖与科内同道经常辅助西医对病人进行治疗,得到了医院的充分肯定。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中西医的认识,他认为:中医和西医的哲学思想,以及治疗疾病的方式和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西医是用还原论思维方法,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研究,把宏观现象降解为微观现象,从而用部分来解释整体,从微观来解释宏观;而中医则着重于研究和掌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强调其整体性、不可分解性、不可机械式还原性,如实地理解和调节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性和内容。中医和西医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在对待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上,不论从理论认识或实践经验方面来说,都应该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是把中医改造成西医,也不是把西医改造成中医,而是在多元变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的三种学术特点,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医疗保健观。
1986年吴荣祖被调到昆明市中医院工作,在市中医院工作的十年里,他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艺术、用于创新的精神和一颗悬壶济世的心,兢兢业业的为广大患者服务,好评如潮。
1995年吴荣祖担任昆明市中医院院长,上任之初,市中医院面临资金短缺、设备落后、人才不足、员工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医院的这种状态难以适应发展中的医疗市场需求。如果照此下去,医院很难有所作为。所以他认为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以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需要。他带领医院领导班子,团结医院广大职工,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使医院各项工作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和设备落后的状况,吴荣祖在市中医院率先引进企业资金,“借鸡下蛋”,实现双方互惠互利,从而使医院得以扩建生化、检验、影像、急诊等业务科室,做到了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尽可能满足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由于医院在改革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市中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注的示范中医院,并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财司司长带领部分全国大医院领导特地来昆明市中医院参观学习,并对昆明市中医院的改革创新给予了肯定。
通过短短几年的摸索,市中医院在吴荣祖院长的带领下进一步发展,成为一所技术力量雄厚、课题人才荟萃、科室齐全、设备良好、管理先进的集医、教、研、防、康复、社区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地区“十佳”医院、省市医保定点医院。
在市中医院的领导岗位上,吴荣祖可谓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虽然行政工作已经很繁忙,但是对业务工作他仍然丝毫不肯放松。不管行政工作如何忙,每周他仍要安排四次门诊及查房,并率先带头上夜门诊,扩大服务,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那段时期,每当夜幕降临,中医院门诊部仍然灯火辉煌,各个科室开诊迎接患者,白天上班无暇看病的群众、尤其是学生晚上也可以看病了。他们交口称赞,致使中医院夜门诊门庭若市。在吴荣祖担任院长期间,市中医院呈现出一派发展壮大、团结进取、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1997年吴荣祖调任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他上任时,医学科学研究所面临一穷二白的局面,缺乏科研项目、设备落后、人心涣散。吴荣祖再次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结合临床、发扬承学,以中医药古复方开发研究为突破口,挖掘中药的治病防病优势,开发中药胶囊、中药颗粒等新剂型。在吴荣祖所长的带领下,科研所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科研、设备、人才、项目蒸蒸日上。1998年,由吴荣祖牵头研制的“附片颗粒剂”荣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向国家专利局申报发明专利。医科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着手对中药附片为主药的系列古方及验方进行开发研制,其中,吴荣祖所长主持的“温心通胶囊”对阳虚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于1998年11月17日经省内专家论证通过,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国家专利证书。“温阳利水强心冲剂”对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也荣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家专利发明证书。该两项课题的新药临床前期实验研究(GLP)已完成,一切资料均按中药第三类新药标准进行准备。这两个项目实为针对目前对人类生命危害最大、死亡率占第一位的心脑血管疾病而设计,是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
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在吴荣祖的领导下,渐趋完善,配有天然药物研究室、微生物研究室、药理研究室、临床药物研究室、临床实验室、动物研究室等业务科室,设有中医、西医、生化、植化、药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10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论文33篇;为基层医院开发科技产品7项。医科所为我省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荣祖教授深深热爱他为之奋斗的中医事业,他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其他国家没有的精华,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希腊医学、印度医学、古埃及医学已经衰亡,只有中国医学是硕果仅存的传统医学。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医逐渐受到国外人士的关注和喜爱,作为从事中医的中国人更应倍加珍惜,不应妄自菲薄。中医是生理-心理-社会-人与自然的科学医学,最符合现代科学所诠释的人体生命的内涵。中医的生存发展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绵绵不绝,足以证明它的科学性,中医药人更应该自信、自豪的面对未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吴荣祖教授的心目中,不管身处“庙堂”或“江湖”,唯有不变的是对老百姓健康的关注,老百姓是他心目中永远的“民”和“君”。深藏于他心中的是对中医事业的无比热爱,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过眼浮云,这就是吴荣祖教授。在流光溢彩、浮华躁动的尘世里滋润万物而不与世相争,处于逆境而不消沉,历练多年而不满足,勤学苦练只为泽被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