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黄河二路661号
医院总机:0543-3256544(导医),0543-3256506(医院办公室)0543-3256969(预约)挂号电话:0543-3256969其它:0543-3256544,0543-3256524
【基本资料】
姓名:宋荣强 性别:男
学历:医学硕士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行政职务:中医科负责人
【专业特长】
临床上善于经方与针刺、埋线、浮针等技术相结合治疗内科疑难病(反复发热,顽固性胃肠病、虚劳体质调理)等,妇科病(月经不调、妇科炎症、不孕症、反复自然流产)等,肿瘤(肺癌、胃癌),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痤疮),儿科病(遗尿,抽动症,哮喘,咳嗽),颈肩腰腿痛等。
【个人简介】
2011年硕士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现兼任山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针灸学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理事等。担任滨州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临床技能学》等多门课程教学。代表滨州医学院参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全国教学风采奖,参加第一届雅泰杯微创埋线获银奖。跟随石学敏院士团队系统学习“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跟随全国微创埋线名家孙文善教授系统学习埋线治疗胃肠道疾病、颈椎病、腰椎病,体重管理等,长期担任滨医附院中医疑难病会诊工作及基层中医帮扶工作,年门诊量1万余人次,受到患者广泛好评。
编者按:首先分享两句话“你的人生,不过是你曾专注的所有事情的总和”“想要过好自己的一生,不外乎向内看、向前走两件事。”作为一家致力于传播普及中医文化的公益基金会,我们以为,学习中医的人,尤其刚走出校门3-5年的青年中医,更需要一个发现、借鉴同行者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深度访谈报道一个个鲜活的青年中医人,发掘他们的成长个性及个性背后的共性,就成为了我们的行动目标。本文,就是我们专程采访宋荣强大夫——一个从普通农村走出的“穷二代”——力图把他的主要成长经历、里程碑事件、成长环境等呈现出来。计划分上下两篇发出,今天首发上篇。 上篇 成长历程 1 从“呆子”、复读两次到统招本科生 1.jpg “我是穷二代。”我们刚见面坐下来,宋荣强就对我说。高考填报志愿,他选择了学医,还是很多人不看好的中医。 “你怎么走上学医这条路的?”我问。 宋荣强说:“我家世代务农,我父亲和祖父在当地都算是比较有文化的。父亲读过高中,因为全国没有恢复高考所以回家务农。后来他到当地中学做了初中老师,在我两岁左右的时候,一向身体很健康的他突然得了一个奇怪的病,四肢逐渐没力量了,最后连走路都成问题,在当地医院几经治疗也没有好转,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父亲开始自学中医针灸推拿及中药。大约两年后,父亲的身体基本恢复了,我小时候经常拿着针灸针玩耍,这也是我从小就接触了中医。此外,有一个爷爷比我父亲大10岁,两个人是忘年交,他是我们村里的村医,后来乡镇建了卫生院,他去干了几年院长,再后来我们家盖了房子的时候跟他成了邻居。他们多少影响到我的高考填报志愿时的选择。” 读大学,是宋荣强的第一个人生分水岭。但是,他初升高,高中考大学,都是连考两次。 “我从小上学成绩一般。不如我爸,周围人都说他学习很厉害。”宋荣强说:“五岁前人们都以为我犯傻。大人说我开口说话很晚,反应特别迟钝,成天光傻乎乎地笑,不怎么会哭,一个马扎自己能坐着玩半天。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老师找到家里大人说她教小朋友唱歌,别的孩子都唱,就我一个人不唱,不过把我抱到台上也能唱下来。家人为我着急,甚至找人算卦,担心这孩子长大行不行啊,这脑袋有问题啊,在家里人们都叫我呆子。” 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他高考志愿填报了中医专业。家里人对他选专业没有提什么意见。但是一学上中医以后,他的学习成绩就大幅度提高。为什么读大学后自己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十几年过去了,宋荣强自己也没有想明白。 喝了一口茶,右手端茶碗停了片刻后,宋荣强说:“我上高中的时候语文成绩是不错的,背诵古文能力很强,古文成绩比较好。我有一个高中同学,我俩住在同一个宿舍,关系一直很好,巧合的是我俩报考了同一所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现在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理学部),我的专业是中医他是针灸推拿。我俩学习是有点比着的。记得学习针灸课时,我经常跟他比谁背的歌诀更好。当时我的胜率挺高的,呵呵。” “学中医需要一定的诵读医古文能力,还有一个好学伴。”我点头说。 宋荣强大学读书成绩一直很好,甚至得过国家奖学金——第一批国家励志奖学金,足足5000块。当时他每个月生活费一两百块钱。眼中闪出一丝光彩,他微笑着说:“我们那一届在校生,总共就几个人获得。当时,学校的一等奖学金一两千块钱而已。” 他又专又红。上大学前他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进了大学校门后虽然一开始站在台上讲话腿直打哆嗦,但是大三的时候就当班长了,并且表达能力,演讲能力,等等,连他自己都感觉像变了一个人。他大二成为党员积极分子,大三预备党员,大四正式入党。 我问宋荣强:“相对来说,学习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但是当班干部、入党,不太一样,需要处理好跟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你是怎么做的?” 他说:“从前上台讲话的时候老是担心,后来我就想台下坐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他们不是来给你挑三拣四的,是来帮助你的,这样我的心态就越来越好了。我人缘比较好。记得我申请入党的时候,我们团支书积极地推荐我说‘只要我们每个人找宋荣强帮忙的话,他从来没有拒绝过的。’这句话至今我记得还很清楚。” 2 如愿考取研究生的前前后后 2.jpg 跟大多数同学一样,宋荣强读大学的时候,也萌生了备考读研的想法。他想考回家乡山东,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至少要闯过两道关。 第一道关,选研究生导师。一开始他钟意的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的姜建国老师,虽然笔试成绩第一,但是复试成绩并不很理想,最终没有被姜教授录取。爱才惜才的姜老师专门给他推荐了自己的得意博士生吕翠霞老师,宋荣强很高兴,悬起来的心终于落地了。 他说:“我研究生考试的分数还可以,超了一类线80来分,读北中医、上中医应该是可以的。” 第二道关,读研的学费关。他从读大学起,直到上研究生,每年家里都要跟亲戚借钱给他凑学费。幸运的是,在读研一上学期的时候,宋荣强的一个师兄,比他高两级,介绍他去一所私立大专讲课。大概到研二下学期和研三的时候,课程较多时他一周上30节课。 “我这个师兄讲课特别好,很多学校都找他讲课,有一次我们一起给本科生搞一个关于如何考研的讲座,他认为我讲的不错,以后他的很多课程就让我代他讲。”宋荣强说。 研究生入学后,宋荣强继续自己的“优秀学生”之旅,先后当选班长,研究生会主席。他喜欢给本科生、班里的同学组织个小讲座什么的,经过3年研究生历练,他很善于组织大大小小的活动了。 “说一说读研期间影响你比较大的老师?” 我问他。 “除了我自己的导师吕翠霞老师外,还有陶汉华老师,姜建国老师。” “陶老师?” “陶老师是我学医以来最佩服的一个人。他是我接触的所有人中,境界最高的。” “评价够高的。” “陶老师理论、临床功底都很扎实,做科研、学术求真务实,生活中淡泊名利,经常资助一些需要长期吃药的穷人。他的境界真是太高了。” “陶老师对你影响不小。”我继续问他:“还有吗?” “临床上,陶老师并不是都用经方,他的方子看起来很中庸,但是效果很好,虽然我专业是学《伤寒论》,坦诚说我受到陶老师的一些影响。陶老师学术上不造假,通常来说如果他看不惯别人做法的话,肯定要怼的。但是陶老师很能理解别人,他一点都不愤青,他对谁都不会怎么样。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他的一个研究生,跟我是同一届的一个老大哥,从乡医自学一步步考上来的研究生,他经常跟陶老师说‘陶老师你应该宣传宣传,对病号也好啊,你多看的话对病号也是造福啊!’陶老师只是笑。他太淡泊名利了,至今还是住着我们上学时候的那个房子。” “除了跟姜老师读研外,陶老师有什么特别的中医师承吗?” “陶老师学医没有家传,他就是自己学的,但是他很聪明能干,比如国家的课题做得很好。他曾经当过一段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书记,不过时间很短,说不干就不干了,他说‘我实在干不了,成天出去吃饭,咱又舍不得浪费,又不能喝酒,光吃,这一年就长胖很多。’” “是一位可爱可敬又有趣的老师。”我禁不住点头地说。 3 从大学附属医院新人到中医科主任 3.jpg 2011年宋荣强研究生毕业,他应聘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工作,当时中医科就两个医生,一个魏铭老师,一个姜学连老师,两位老师都是滨州当地的知名中医专家,魏老师研究生期间师从于山东中医教育家周次清先生,姜老师更是滨州中医界的传奇,因为从小肝病,大学期间转学中医,后来成为中医硕士、乃至博士。宋荣强从两位医术医德俱佳的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行医做人的道理。 “你是怎么得到两位老师的青睐的?” “很有幸,两位老师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山东省组织学经典活动,要求各个医院的科主任都要参加。当时省中医药管理局在我们研究生里抽调两个帮忙的,我就报名去了,当看到二位老师,发现竟然是滨洲的老乡,我就主动跟二位老师聊起来,后来我在服务之余,也给老师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大概平时聊天的时候两位老师感觉我还不错,他们也让我感觉到滨州的中医临床疗效并不弱于省城这边。后来,我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滨州市中医院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两边都考虑了。经过实地走访,见到二位老师后,我就倾向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这边工作了,后来很幸运也如愿了。” 因为工作单位是大学附属医院的缘故,宋荣强从到医院上班开始,在出门诊的同时,开始带一些实习的学生了,后来就讲临床课,中间断了几年,这几年又继续讲课了。 去年他接魏老师、姜老师两位老主任的班,开始担任中医科主任,工作角色和内容更多了,出门诊、病房查房、给学生讲课、帮扶基层社区,我帮他算了一下,他几乎一周工作六天。而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在医院里做药剂师。 “工作十年了,整天这个状态你不感觉累吗?” “可能有些人会说成天看病很累,有时候我确实没有这种感觉,比如上个周三,我就看了70多个病号。除了开方外,我还要做一些埋线和浮针治疗。” “去年疫情给你们中医科造成了什么影响吗?” “有一些影响,但是并不严重,比如两位老主任退休后,出诊时间变少了,可能病房住院率等有所下降,但是影响并不大,大概3%-6%之间,今年一定会增加很多。” 4.jpg 附:问答实录 问:你怎么看自己的性格特点? 答:我这个人从小脸皮薄。读书、工作这么多年下来,我现在可以跟很多人自如交流,平时我也经常自嘲,讽刺自己,自然心胸就逐渐开阔了。当你真正喜欢一件事,可能也就不太在意了。要学会给自己解压,我认为人不要想的太多,有些事情就别太较真,有些大夫会说‘唉呀,我手上爆皮了,是不是病人的病气传到我手上了?’我就会说哪有那么多事,不要在意。 问:在中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做中医有什么不同感受? 答:我认为,因为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医形势整体确实在变好,但是距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我知道,有些中医院病人住了半个月的院,大夫还没给人家开个中药方呢,患者喝不上中药。在综合性医院,中西医科室科室硬件和人员配比等差距很大,地位上不会对等,这是一个事实,另外,中西医科室之间互相会诊是很常见的,现在老百姓对中医认可度还是不高,成天会碰见。比如,当你到病房给病号做诊断,话说了半天后,开始下医嘱说,我给你开点中药吧?患者一听,开中药?眼神就说明了一切。中医人要自强,自强才有自尊。 问:你强调患者对医生的信心吗? 答:很多患者为什么相信你,因为你把他的病一次治好了,很多次都治好了,慢慢地才相信你。不是说医生非得让人相信。不要对患者要求太高了。大夫先好好的给患者治病。大夫要求患者做什么太难了,把自己能做好就很不错了。像有些大夫在朋友圈里发的类似“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宽不渡无缘之人”这样的话,我从来不发,为什么患者来看病就要特别相信你?没理由啊。甚至我对有些比较熟的关系好的同行说,我说你不要发这些东西,让患者一看就认为你很清高,不容易亲近患者。 问:你对社会上普遍认为的“中医越老越吃香”怎么看? 答:我认为并非年纪越大,医术就一定高。对一个中医来说,不是说你岁数大了,你就越会开方,我感觉四五十岁可能是最好的时候。我估计50、55以后自己的脑袋也不如以前灵光了。之前我也注意到有些老师的门诊量有下降趋势。 问:十年临床工作下来,你怎么看中西医? 答:我感觉普遍来说,西医治病太积极,特别是一些过度医疗,比如腰腿疼什么的,往往上来就是手术,其实大部分的腰腿疼,不用手术。现在,我中医学生和西医学生都教,学生都是差不多的。上课时候我对西医学生说,不要求你们记多少东西,到时候不要太反对中医就行了。 问:国家现在重视医生继续教育,你对进修学习的想法是? 答:终身学习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我很想出去学习进修下,打破一下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我曾经去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教授那里学醒脑开窍法,我感觉很客观,就是你扎行我扎也行,只要掌握了操作方法,容易复制,扎好以后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还有埋线技术,也是差不多的特点。我想学这种很客观、容易复制的。 不过,我目前主要是时间不够用,现在医院门诊、病房、教学、下基层这四块业务工作很满,而且还有科室主任的行政工作,尤其是有些老病号,下基层时候的病人,还有外地的病人,都放心不下,老百姓看中医主要还是看人,不是说你随便找个人坐在这里,他就让你看。现在就是时间紧张,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再考虑外出进修吧,哪怕几个月时间,坦诚说,我也希望调整下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 问:说一说你的家庭? 答:我爸这个人特别乐观。他种地和干什么都不是很要强的那种人,但是人很乐观。人家开着拖拉机,他撵着毛驴车喊号子唱点歌,很舒坦。我妻子是大学校友,读的中药专业。我俩算是有缘,当时她找我开药我们认识的。我岳父是农村基层大夫,中西医都擅长,到了退休年龄就彻底退休了,虽然临沂、青岛都有人请他去坐诊,他说我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哄孩子,他们老两口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第二代生了十个孩子,他要享受天伦之乐。我跟他说您干了这么多年大夫,怎么能说放下就放下,整天就是哄孩子,一个大男人……他说,哎呀,这个哄孩子才是最主要的,这才是大事,钱挣多挣少都无所谓。他是一个很平和的人,我在他脸上很少看见着急,虽然有时候他也会训人,但是不是暴跳如雷的样子,我感觉他心态非常好,活得很通透。我的岳母是一个特别积极的人,非常乐观、特别能干,她说我跟你爸生了4个孩子,你爸基本上没抱过谁,都是我一个人管着。她现在也是70来岁,每次我们几个小家庭过年回去,最少十几口人了,都是她一个人做饭,并且早晨就给炒菜,包水饺,全是她一个人干。我对我妻子印象好,很大一部分是缘于对她的家庭印象好,说实话,我们夫妻之间有些时候可能因为观念什么的有所不同,但是我感觉她们家庭和谐,非常难得。岳父母培养出来的几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生,尽管没有谁是特别厉害的人,但是都很不错,日子过得很踏实。我的大舅哥也是大夫,在一家县中医院当西医。人比较内向,但是人特别好,医院里口碑特别好。 问:你对中医科的发展有什么想法或者计划吗? 答:今年是我当科室主任的第二年,去年的新冠疫情多少是有些影响的,今年我们门诊搬迁重装修,扩大规模,我也跟领导提了一下发展的思路,主要是两点,首先,我们不是基层医院,在大学附属医院里,在学科上要适当做些专业分工,现在十来个大夫基本是什么病都看,如果不分专业的话,可能不便于患者就诊。具体说,就是要建立针灸、妇儿、颈肩腰腿疼等专科门诊。 其次,希望把参与全院各科会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我们医院现在3000多张床位,日均门诊量六七千人,这个基数是很大的。我想,中医有很多类似针灸、埋线、小针刀这样特色技术,是值得尝试跟其他科室深度合作的。
下篇 成长漫谈 4 他免费看病,免费他也很高兴,只要有人找上门他就很高兴。 1.jpg 宋荣强读研一期间留影 宋荣强说尽早上临床,尝到中医的甜头是学习道路上的推动力。他开出的第一张方子是学习《方剂学》后大三放暑假,他父亲腿上整天的痒,自己天天挠,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熏洗也不管用,宋荣强就给他父亲开了几天的消风散,效果很好。 大四学针灸课的时候,学习和考试重点可能就100多个,教科书上大概300多个穴位,他基本都记住了。考试的时候因为马虎就被扣了几分而已。年底放寒假,他没立刻返乡,一个人先跑到唐山市中医院,跟针灸科主任学了一段时间后才回家过年,开学前那段时间,家人、亲戚谁有问题他都乐意给扎针,甚至主动上门,一分钱不要。 “我就是在那一个寒假期间就练出了针灸的感觉,扎针就不怵了,而别的同学学完针灸结束考试后就扔下了,总之,早点上临床多动手,特别重要。”宋荣强说:“关键是有效果,我有两个嫂子,一个是成天低头炸油条有颈椎病,一个是失眠,疗效都不错。所以从那时候起我针灸一直没有丢下,我也比较喜欢。” “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意外?” “有的。记得有一次扎太阳穴,肯定扎了小动脉了,起了一个大疙瘩,真是很大,我第一次遇到,当时吓得我赶紧给针灸课老师打电话,老师安慰我说别着急,告诉我怎么简单处理,后来确实也没事。这些一点一滴都是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 宋荣强读研究生的时候,考取医师资格证书后,只要听说他回家,他母亲就提前跟亲戚朋友们打个招呼,他回家一次一天至少能开10来张方子,一律免费看病,免费他也很高兴,只要有人找上门他就很高兴。 多年前他读过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书上说必须要有清华、北大学生的资历,才能学好中医。他当时感觉很自卑。现在他经常跟学生说,学中医让我变聪明了,如果不学中医,我肯定不能开窍,变不了聪明。 5 “要是我光在门诊上的话,我感觉自己就是个神医……” 2.jpg 宋荣强门诊工作中 在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做中医,宋荣强感觉有动力也有压力。因为能到中医科看病的,往往不是患者信任大夫,就是西医同行来找自己会诊,中医科设有病房,虽然床位数不多,目前九张床,但是宋荣强发现,作为中医大夫开的方子疗效好不好,能很容易看出来,很考验人。他说:“要是我光在门诊上的话,我感觉自己就是个神医。因为你看到的,复诊的都是效果好的,效果不好的可能就不来了,大夫随诊跟不上。” 他坦言,在病房里很多时候是束手无策的。比如肝硬化腹水病人,水肿得很厉害,晚期肺癌患者躺在病床上“呼呼呼”的痛苦喘息声,让他充满压力,也提醒自己学无止境。 宋荣强强调,当医生一定要能受得住压力,忍受得了挫折,失败就是常态。虽然“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但是当一个人特别喜欢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就不怕失败了。 他说:“我门诊上小孩病号特别多,比如小儿抽动症,他们大部分都能吃中药。有些小孩能坚持一连吃几个月。大部分抽动症患者,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西医大夫介绍来的。我的经验是,治疗总体有效率能到90%以上,痊愈率可以达到60%-70%。现在得抽动症的小孩太多了,属于精神类疾病,往往因为父母管教比较严,情感得不到释放,户外活动量少等原因而发作,包括我女儿,我亲外甥都得过这个病,我给孩子们都是吃的中药。” 十年中医临床工作,值得宋荣强自豪的是应西医邀请会诊病人。“因为科室间会诊效果好的越来越多,慢慢的西医大夫就相信你这个年轻中医了,我现在很有成就的是很多西医大夫都找我看病。”宋荣强说。 比如,医院呼吸重症科护士长,有哮喘问题,西药用上后效果不太好,找到他。皮肤科的老师推荐很多自己病人找他看,甚至皮肤科老师本人的内科病也找他。宋荣强成了医院里很多西医大夫的家庭医生,身体一有不舒服就想到他。 宋荣强回忆说,门诊上一个外科主任,他的孩子得了过敏性紫癜,为治疗想了很多办法甚至去了北京协和医院,效果不理想。无奈又回到附属医院皮肤科来看。皮肤科老师转介绍给他,他给开了方子后,孩子吃了药后全身皮疹就下去了,孩子的爷爷说“宋大夫,中药里面是不是也有激素啊,怎么好像比激素(治疗)还快呢?”后来疗效很稳定,即使犯过一两次,很快就好了,也就不再用药了。 疗效说明一切,后来,这个主任就在自己科室里向大夫和护士们推荐中医和宋荣强,说“我给你们介绍一个‘神医’……”陆续很多人就专门挂年轻大夫宋荣强的号,他看过了以后更多人相信中医,后来孩子的爷爷膝关节退行性变,西医说需要做膝关节置换手术,在吃了宋荣强开的中药以后就缓解了,慢慢的,平时活动什么的都没什么影响了。就这样,他的患者越来越多,名声越传越远。 谈到应邀参加科室会诊,宋荣强说,他对大黄使用有一些心得。 “有一个男病号,80多岁了,家属说糊涂了,谁都不认识了,送过来住院治疗看看。我到病房后,问病人多长时间没排大便了,说好几天了,我一摸他下腹部有明显的硬块,而且询问病人,他也确实是谁也不认识了,并且有用手搓绳子的动作。我一看,这不就是教科书上的症状嘛,一模一样。我立刻开药,病人用药后泻了一次大便,就认识人了,好了。 还有一个男病号,是一个熟人的亲戚,六十岁左右,主要症状就是发烧以后变狂躁了,骂人打人,病人有肿瘤问题,不过之前一直没有精神方面的症状,而当时精神症状特别厉害。我进到肿瘤科病房的时候看见他的两只手都被捆在病床上。 其实,当时主治医生已经给患者用上精神类药物了,效果并不是很好,还是狂躁。我经过诊断后给开了承气汤,三付,病人吃完药后我再去看,精神状态就已经很好了,跟换了一个人似的。” 宋荣强认为,对住院病人来说,大小便特别重要。因为二便对情志的影响非常大。 他还提到一个会诊案例,患者是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当时60多岁,症状就是反复肠梗阻。1米8多的身高,骨瘦如材,体重也就七八十斤。已经住了好几次院,消化内科上下都很头疼,然后他们就找宋荣强去会诊,他看了以后给用了大黄蛰虫丸。 他的依据是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一句话叫“有故无殒”,意思是说只要人体内有实邪,就可以用泻药。 主任用药后大便很快就通下来了。再接再厉,宋荣强持续给用了一年多的大黄剂,结果主任的体重增加到120多斤,并且再也没住院了,持续用大黄治疗了好几年,现在可以干一般的活,一顿饭一个多馒头,体重恢复到了130多斤。 结合其他病人用大黄后的临床经验和思考,宋荣强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曾经专门讲过大黄的养生作用。他说,据报道,科学家注意到有一些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部落,个个长得特别肥特别壮,经过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惯,科学家发现他们打了饮用水以后,都会往水缸里面抓上一把大黄,结果就是人活很长寿,骆驼养的很肥壮。 谈到看病,宋荣强讲述了一个小姑娘的故事,她得的是先天性的巨结肠,主要症状就是排不下大便。但是他没有用大黄。他接手治疗的时候小姑娘6岁多,当时已经动过三次大手术了,结肠全部都切掉了。病情严重到经常要送到重症监护室,最长的时候要待上一个多月。即便是出院以后,她也是几乎常年住院在小儿外科,不过因为她住院但是不做手术,以往的治疗方法又不理想,让病房大夫们特别头疼。宋荣强被请过去会诊,检查后他发现小孩子的肚皮就跟纸似的,薄薄的,一条条静脉,清晰可见,严重消瘦的样子,让人不忍直视。当时他对病情的理解是,中医里面有一句话“小肠主液”,她的结肠都给切掉了,肚子里面只剩小肠了,当轻拍她的肚子,就能听见咣浪咣浪的水声。 宋荣强开始给她开中药,自从吃了药以后,小姑娘就再也没住过一次院,一年吃了200来付中药,迄今有两年的时间了。现在她能正常上学了,肚子长肉了,肚皮也比以前厚了。 目前,宋荣强正在考虑,要想出办法给她稳妥停药。之前经验是,往往停上半个月药,最长不到一个月,小姑娘的肚子就又会难受了,但是吃点中药很快就会缓解。 已经看惯一幕幕生死无常的80后医生宋荣强说:“这个小孩很可怜,本来家里条件不太好,前段时间他父亲又出了车祸,在重症监护室里待了很长时间,现在人还在昏迷中,我才给他家捐了些钱。” 宋荣强说,他除了对大黄使用经验比较多,对麻黄也有一定心得。因为时间原因,我没让他具体展开。 宋荣强说,组织上安排他到基层医院做帮扶,这家医院的一把手院长,西医外科大夫出身,喜欢技术工作,业务能力强,辞去院长职务,跟宋荣强在医院内开设了颈肩腰腿疼专科,二人搭档中西医结合服务老百姓,宋荣强负责用中药治疗。患者很多,现在他更忙了。 6 “最主要的其实是热爱。热爱应该是能培养的。” 3.jpg 宋荣强深入基层做帮扶 2009年读本科,2014年读研究生,2017年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研二期间就开始代课,从学生到临床大夫兼老师,四十出头的宋荣强是很少数具有一定标杆意义的中医教育经历的青年中医。 他认为,当前社会环境下,想要学好中医,除了首先功利心要少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勤奋,因为中医学科的特点就是需要记的东西特别多,背诵能力一定要强。 他说,最主要的其实是热爱。热爱应该是能培养的。比如小时候或者是接触过,或者是有一些老师,讲课讲得比较有趣、有意思,可能就能提高人的热爱程度。也许这就是所谓缘分吧。 研二期间他校外代课,有一个女学生,就属于很爱学习的,“我给他们讲课的时候就能感受出来,她对学医的想法跟其他同学不太一样。”,她私立大专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现在一个滨州下辖县的中医院工作,干的很不错。“学生爱学习对老师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他说,自己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有时候会对学生提到可能考试会涉及哪一些内容,学生们往往就很用功,对课本上的知识很用功,但是当他有时候让他们重点记住什么,以后可能工作中会有用的,学生们却不一定记。但有些学生就会记,这些学生以后可能就会有出息。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女学生,考研备考期间,往往大家多少都有一些压力。这个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属于中上等,但是她就总担心自己考不上。记得有一次病房查房,我就对包括她在内的几个学生说,王清任的几个活血活血化瘀的方子,包括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这几个方子要记住,以后对临床很有指导性。他们就把这几个方子都背过了。 过几天后我再问他们,虽然这几个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好,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没记住,那几个方子也确实很难记,偏偏就那一个女同学记住了,我对她说你考研究生肯定没问题,你放心就是了,并且告诉她说你以后学中医肯定会学得不错。后来她报考研究生,还是没敢去报考更好一点的学校,最后大概是被辽宁还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录取了,考试分数很高。” 宋荣强在读研的时候,也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一学期要上10来节课,老师眼中他是擅长讲课的,所以他属于讲课多的,授课对象包括本科生,专升本学生,甚至本硕连读的学生。他发现,学习最积极的就是专升本的。专科上本科了,基础好,学的扎实,继续读本科以后,知识重新记了一遍,不太积极的就是本硕连读生,因为研究生不用考直接就能上了,读书没有压力。往往一个班里只有几个学得好,大部分都不行,最后很多人都不干中医了。“很可惜。”宋荣强说。 “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你对高中毕业生们有什么建议吗?” “如果高考后填报志愿考虑选择中医专业,我希望他们首先要增加自己的热爱,然后读书期间尽量提前进入临床,不要等学完了五年的理论课,然后再开始临床,一定要争取提前,可以跟老师诊甚至自己动手,这些都能够培养自己对中医的热爱更深一些。同时,既要有热爱,又不能太鲁莽,对中医药要相信,但也不能迷信。既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又不能凭空臆想。” “你还能再说说热爱中医的例子吗?” “我前面说的从乡医考上陶汉华老师研究生的同学,这个老大哥比我大12岁,不太谦虚地说他中医经典背不过我,但是他学习非常认真,是一以贯之的。比如,他跟随陶老师一上午看10多个病号,下了诊后还能继续整理到下半夜。包括陶老师开的方子是怎么演变的,加了哪一味药,为什么加,他都挨个分析。 他一直在整理陶老师的学术,总结陶老师的经验,研究生毕业后他就去了县医院工作,他的习惯是并不特别重视读经典,临床上他以用陶老师的一些方子为主。治病效果很好,很快就干出名了。他平时在病房工作,没有门诊,单位给他安排了中午门诊,病号都上病房去找他,他热情不减,主动让病号留下联系方式,过几天就随访。” 看上去敦厚、随和的宋荣强对于讲课有自己的理解和特点,他说自己喜欢打比方、讲故事,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能不能举个例子讲一讲?”我问。 他说:“比如,有次课我讲中医整体观,讲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我说社会影响特别大,人怎么受社会影响?我说你看以前的时候社会上每家都是生一个孩子,生一胎的时候,人看这个年轻人还是生活比较好的,就一个孩子,也没有那么辛苦,现在国家放开二胎了,像我这样的就跟风生了二胎,以后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回家以后不想着给你们好好备课,首先得哄孩子,你说受社会影响大不大?呵呵。” “讲得很现实。再说一说?” “还有,你看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怎么让同学们理解表里关系,我就说当看到一个女孩子后,一个男孩子给人家写了封求爱信,最后署上四个字‘肺腑之言’。我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记着,千万不要相信肺腑之言。因为肺的腑是啥呢?是大肠,大肠发炎(言)能是好事吗?大肠发言就是放屁,所以如果谁跟你说是肺腑之言,千万不要去信。呵呵。” 宋荣强喜欢讲课,带学生,到滨州医学院后,一开始教书,中间有几年停了,这两年又开始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前就是教中医专业的,临床课、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等,他都教。甚至一学期教三四门课。他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往往会讲到中医能够让人变聪明。学生们也喜欢他,有的同学,虽然早就毕业离校了,还跟他保持着联系,甚至有的是他研究生期间代课的学生。 他说:“前几年,医学院每年都要评“最受学生欢迎的带教老师”,全院就几个名额,每年都有我,学生们对我评价还不错,现在不评了。我也代表我们滨州医学院参加过全国的医学院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得了两个奖项,其中一个是全国教学风采奖。” 尾声 结束这次访谈前,我问了宋荣强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让你重新选择专业,你会选择什么?”他一如既往地微笑说:“如果不学中医的话,我感觉我别的干不了,人说君子不器,我感觉我也就适合学个中医。虽然我现在是临床、讲课、带学生、下基层都干,将来我应该是向临床倾斜。尽管工作都有挑战,我最喜欢的、乐趣最多的还是做大夫。” 后记 本文是同有三和基金会青年医生访谈系列第五篇。 两个月前,我赶赴山东滨州,能够见到宋荣强大夫,要特别感谢滨州的宋朝辉女士,是她的教育情怀、积极联络、全程陪伴,才能促成此次滨州之行。 短短三天,因为她的引介等因缘,让我格外欣喜的是,在这座四线城市,一次性见到宋荣强大夫等好几位80、90后青年中医。他们学医基本都在十年左右,走在不断探索前行的路上。我发现,他们每个人的家庭、性格、中医学习成长经历、技术特色、关注点、想法,等等,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也有共通之处:每个人都衷心感谢自己的老师,感谢中医,认认真真、脚踏实地,最鲜明的一点是,一言一行中散发着对中医的满腔热爱。我衷心祝愿他们前行顺利,更上一层楼!期待再访滨州,祝福滨州!(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