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④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info

≡ 伤寒论[④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金匮要略[②人纪补充病例]
伤寒论[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③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④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⑤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索引
伤寒论[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⑥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550001

 

太阴叫做「始阴」,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的尽头,刚开始进到少阴,到了厥阴还没治好就危险了,中医就是想尽办法让三阴不受邪,刚开始都是太阴,所以张仲景开处方的时候,不管病进入少阴、厥阴,随时都顾虑到太阴的问题,因为始受病在太阴。

太阴就是脾脏,病会进入脾脏的人,一般来说是胃弱掉的人,中医的观念脾胃相表里,脾胃是后天之主,后天好的人脾胃就很好,我们的免疫系统就是在这里,所以免疫系统始萌在脾胃,吃到食物下来到胃里面的时候,脾脏开始蠕动,胃一撑满把脾脏压小了,脾脏一压小,脾脏的血就跑到胃下方的甜肉,就是胰脏,胰脏一充血的时候,血又跑到胃的下方,胃就开始蠕动,一蠕动产生热能,胃热起来了,胃一热起来就开始消化食物,然后把食物灌到四肢为身体所受用,这胃也包括小肠。

有一天,胃太弱了。消化力不好,胃弱的原因就是脾脏跑到胃下方的血热度不够了,动能不够,食物在胃里面蒸化腐化掉了,可是并没有被人所完全吸收,这食物的津液怎么看?谷物本来是干干的,盖起来发酵后成白白的津液,这津液就是人能吸收的津液,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脾脏裹面去了,食物磨碎了,但是没有完全消化,旧的食物停着,新的食物下不去,所以得病的病人胃口都不是很好,脾在横膈膜的中间,脾脏在右边,肝脏在左边,病毒进入三焦淋巴系统还没有好的时候,就进入脾脏了,旧的食物产生的营养,身体又不能受用,这白色的津液越积越多,累积起来,脾的湿气就越来越盛,脾有一定的湿度,因为津液没有办法消化掉,停着慢慢就盛起来了,脾湿就越来越大,脾脏就越来越大,脾脏一肿大,恶性循环,胃就越来越小,胃是被挤小的,所以脾脏大的人会恶心,吐出来的都是白色的津液,下利也是湿的,溏的,这就是津液没有办法消化,就是西医讲的高蛋白,所以腹水的水都是营养液,因为功能丧失掉了,吸收不了,这功能丧失是日积月累下来的,所以十几二十年得病还没有死,如何把这津液排出去,就是治疗脾脏的观念,排津液的同时,要把胃加强起来,因为胃弱会让脾脏的功能不好,脾脏肿大会让胃弱,这是恶性循环的,肇因就是先病在少阳没有治好,让它进来,所以平常胃不好的人就要调理好,刚开始就用小建中汤调理,不要等到脾脏大了之才治疗。

二八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自利益甚,时腹自痛。551130

脾主腹,为什么吐?因为津液累积太多了,呕吐出来,为什么食不下?胃弱掉了,胃变小了,东西吃不下去,正常脾脏的血到胃的下方以后,产生的热能中医叫做「胃阳」,若下之,必胸下结鞕,会采攻下法一定是诊断到有东西堵到了,人的身体里面是没有间隙的,现在是湿堵在脾里面,攻下的时候,就会必胸下结鞕,自利益甚,下利会更严重,所以脾脏受病的人,腹满,胃口没有,下利的现象,大便是溏的,时腹自痛,肚于常常会隐隐作痛。足太阴脾经里面只有几个药方,如果是实痛,查到大便堵到才会攻实,拒按就是实,如果是虚痛,就补虚,喜按就是虚,用腹诊来确定虚实。

二八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551220

中医的观念,左脉是阴,右脉是阳,「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受病的时候,如果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代表气血流注很强,阳脉就是免疫系统抵抗力,不需要怎么相抗,就是病已经在消退了,在抗的时候,阳脉会跳的很快,如果摸到阴脉快没了,血已经衰了,剩下气脉跳的很旺就是残余的力量在相抗。

二八九:「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时。551530

太阴病会恢复时必在半夜的时候好起来,亥至丑时,张仲景说夜半胃气复,这病人就救回来了,丑时由一点到三点,脾脏功能恢复的时候,感觉饿的时候是午夜三点钟左右。

二九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551615

不管太阴、少阳、阳明,只要脉浮的就代表有表证。所以用桂枝汤解表。

二九一: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551630

如果自利而渴就是进入少阴了,不断的下利一定是进入阴证了,如果湿在下焦,水一直在往下走的时候,这时候反而上面会口渴的,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下利的时候如果中焦的湿很盛,不会口渴的,所以不渴就是湿在中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病人有寒就是脾脏肿大,肠胃蠕动功能都没有了,寒就是缓,人的一呼一吸,脉跳四下,肠胃也是蠕动四下,脉跳二下,肠胃蠕动也是二下,这代表肠胃的消化太慢了,肠胃的蠕动减慢了,这时候病人不口渴就是湿很盛,因为下利不止,所以裹面又寒又湿,舌苔整个白厚的,津液很多,这时候用「四逆」辈,像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等。

张仲景用药的时候,在用干姜一定用生附,用生姜的时候一定用炮附,像真武汤,干姜本身是温中,能去中焦的寒,干姜加生附的时候能够去经脉、血脉神经里面的寒,生姜和炮附是散饮,有水饮的时候,水堵到了,不管是水肿在那里,会用到生姜和炮附,所以真武汤里面会用到生姜和炮附,来破饮积。

二九二:「伤寒」,脉浮而缓, 手足自温者, 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倪266]552230

如果只是浮而缓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是浮而紧就是麻黄汤证,病人应该是手脚冰冷,现在手足自温者,就知道表邪已经入里了,因为里主脾,就知道病在太阴里面,太阴当身发黄,病在太阴里面身体应该发黄的,所以脾脏有病的人,脸应该是很黄的,手足自温就是胃气外散,到手脚上面去了,正常的胃气不应该外散,应该在中间消化食物,胃一受邪,胃弱掉了,胃的热气就跑到四肢上面去了,被逼出来的,照理说得到伤寒表证的时候,手脚是冰冷的,结果胃气散出来就知道病已经进入太阴了,进入太阴的时候,病人会发黄。这黄不是流汗黄的,而是整个人是枯黄,全身都像枯木一样,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代表这黄有地方泄去,就不会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如果到了七八天以后,病人感觉烦闷且烦躁不安,又一天下利几十次,这种情况下,必自止,为什么?在看病人下利的时候,进入阴证一定大便都不好会下利,下利完精神还是很好,就自己会好,下利完虚脱了就是真正虚证,如果下利自己会好的代表他是脾家实,实代表功能还是很好,脾湿跟着大便排掉了,因为腐秽当去故也,治疗脾脏最主要就是去它的湿,将脾湿自小便排出,湿热因为一直下利,而没有办法停留在中焦,脾脏就不会肿起来,慢慢的自己就会好起来了。

二九三: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552600

本来太阳病应该解肌的,结果医反下之,攻下的药一下去,就伤到肠胃了,肠胃的功能减缓了,脾脏肿大起来,造成腹满时痛者,肚子胀满偶而会痛,就是属于太阴,如果只要感觉肚子里面胀胀的,舌苔黄的;大便没有就是阳明证,感觉肚子裹面胀满的,舌苔白的,下利,就是太阴,为什么桂枝加芍药汤,就是芍药加倍,若桂枝三,白芍就是六,张仲景在用白芍,白芍的药味是酸的,酸主收敛,所以重用白芍的时候,主收敛,脾脏一肿大的时候,芍药让脾脏收敛起来,因为脏里面静脉很多,动脉大部份是在腑里面,白芍让静脉活起来,马上收敛起来,因为加重白芍,酸主收敛,所以往往需要固表的时候,或人虚的时候重用白芍,像真武汤里面有芍药,当归四逆汤里面也有芍药,譬如芍药甘草附子汤,光靠附子把阳壮起来的时候,怕附子太刚烈太猛烈,用芍药固起来,不要让它发阳发太过,所以芍药有固阴的功能,所以简单的讲芍药止腹痛,只要腹痛就一定加芍药,除非是大便不通的腹痛,所以小建中汤里面加重芍药,如果桂枝汤里面加饴糖没加重芍药、就只是桂枝汤加饴糖,不是小建中汤,要桂枝汤里面再加重芍药,才是小建中汤,一般制药厂做的药粉不是真正的小建中汤,大实痛者,前面是按之舒服,隐隐作痛,痛不是很强,大实痛就是不按都会痛,拒按,就是「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552740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553000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一两;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里面桂枝三钱,芍药六钱,桂枝加大黄汤里面桂枝三钱、芍药三钱,再加大黄,大黄去实。

二九四:「太阴」,为病, 脉弱, 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 「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560001

如果病在太阴,病人就可以看到脉很弱,跳的很缓慢,其人续自便利、大便还是继续在下利的时候,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假如这人还需要大黄、芍药的时候,要减量,因为胃气弱,易动故也,胃气本身太弱了,又需再攻实的时候,剂量要减轻,强力下攻的话,胃阳会虚掉了,所以易动故也。这时候开大黄只是协助蠕动功能而已,帮助他去实的力量,往往一般性的下利,桂枝汤重用芍药就好了。

以上讲的是太阴证。


留言板: